| 设为主页 | 保存桌面 | 手机版 | 二维码
31

天津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气源开发/工程建设/管网输配/销售供应为一体的燃气产业链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能源汽车热销的背后:产业换道超车前途一片光明了吗?
新闻中心
新能源汽车热销的背后:产业换道超车前途一片光明了吗?
发布时间:2021-07-12        浏览次数:150        返回列表
   1、最近两三个月热度最高的纯电车品牌非极氪001莫属,实车还未见到,订车热度就已经挤爆了今年的产能。可以说是万众期待。

  同时成为热门话题的还有小米造车、上汽的新品牌车型智己L7、恒大推出的一大系列恒驰汽车、蔚来的高端轿车ET7、东风的岚图新品牌、北汽搭载华为激光雷达和自动驾驶方案实现L3+级别自动驾驶的极狐阿尔法S……这些已公布的品牌车型售价普遍都在三四十万元以上,妥妥的高端乃至豪华车市场定位。

  相比于现在国产热销燃油车品牌定价普遍低于20万元的现状,国产全新品牌的新能源车可谓野心勃勃。

  2、比亚迪DMi遇到现象级的追捧,带动新能源车市格局的剧变,过去几年日渐消沉的混动车市场突然大火。DMi一车难求,十万买车人望眼欲穿。比亚迪后知后觉,匆忙扩大产能。

  其他本土厂商不打算让比亚迪一枝独秀,长城、奇瑞、长安相继公布了各自的混动车技术,近两天吉利也不甘心缺席,要进混动市场分一杯羹。

  几家厂商的混动技术有相当差别,不像纯电车就是堆电池玩智能座舱那么简单。大家瞄准的都是中低端市场,在保证一定性能的情况下突出燃油经济性,目标就是逐步替换掉中低端市场的燃油车。

  因为是替换燃油车,混动市场未来十年的规模相当大,纯电车解决充电和续航短板还要依赖电池革命性的技术进步以及大规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完全替代内燃机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混动车做为过渡,对塑造未来十年汽车市场格局极为关键。

  3、造车新势力最近几个月迎来爆发期,也不只是蔚来、理想、小鹏、哪吒销售迎来大幅度增长,长城欧拉、广汽埃安等传统厂家的新能源品牌也都乘风起飞。引进特斯拉的鲶鱼效应正在扩大。

  特斯拉从去年在中国本土化生产开始,销售数量就是现象级的。过去只有新潮精英和尝鲜小众关注的电动车迅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关注特斯拉这个标杆之余,本土电动车的优点也迅速被市场熟知。再加上限购和绿牌优惠政策,大众的购车观念正迅速向新能源车倾斜。

  更低的使用成本、更舒适的驾驶体验,或者是更高的科技感和智能互动打开了汽车市场新的增空间,就像智能多媒体手机取代功能手机,在足够满足日常出行要求的基础上,电动汽车在提供更丰富的生活场景方面大大超过了传统燃油车。

  4、本土新能源车销售量大增的同时,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却相当糟糕。日系、欧系的混动车已经或正在进入中国市场,大众和部分豪华品牌的纯电车型也纷纷在中国市场亮相。但跟燃油车的境遇截然不同,外国品牌的光环效应似乎突然失效了。

  其实压制住这些合资品牌的并非国产车,而是特斯拉。

  这个在中国唯一的外国独资车企利用在中国的低生产成本把新能源豪华品牌的价格打到了入门级别,大众新能源车同样的价格怎么跟特斯拉竞争?想买豪华车的不买30万的燃油BBA就肯定是纯电特斯拉Model 3,如今Model Y也降到了30万左右,这个吸引力更高。将来两箱宝马X1级别的特斯拉价格拉到20万,买电动豪华车肯定就是特斯拉,谁会考虑买燃油车企的电动豪华车?

  如今在特斯拉车型占据的市场空间里,其他品牌车型很难与之竞争。在Model 3把持的25-40万这个市场区间,规格配置更高的汉EV和小鹏P7销量不足M 3的1/3;Model Y也凭借巨大的销量优势碾压对手,蔚来还算不错,比亚迪-唐EV简直惨不忍睹。如果不是4月份披露的维权事件和一系列恶性事故,特斯拉的销量恐怕不会止步在现在这个销量上。

  所以蔚来和小鹏销量大涨也算是特斯拉负面消息的间接效应,对特斯拉安全有疑虑的会转向考虑这两款车,毕竟质量、档次和服务不比特斯拉差,甚至更好。

  5、华为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和激光雷达借助极狐阿尔法S惊艳亮相之后,媒体和各家车企猛然对智能驾驶的热情空前高涨起来,不仅是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也纷纷开始合纵连横,期望借助智能驾驶方案增强自身品牌竞争力并对市场定位实现向上突破。

  上汽高层拒绝了华为引起争议,这几天长城宣布了跟高通的合作,国内车企似乎都有意避开华为,就连做为自主研发生产标杆的比亚迪也不愿多谈跟华为的合作,目前一线本土车企似乎只有长安不避讳华为,造车新势力就更不用说了。

  事情挺诡异。根本原因还是华为的芯片生产因为美国制裁受限,在性能和成本上与国外竞品相差较大。车企选择合作者肯定从成本和车企长远发展考虑问题,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人们说他们没担当没情怀,他们就是商人,不会把爱国当饭吃。

  仔细分析其中的要素,人们会发现:新能源赛道上本土企业并没有崛起的优势,不过是过去燃油车时代十个西方大企业对手变成了如今特斯拉一家,除了虽然掌握关键新能源车技术资源但在市场上表现差劲的比亚迪,其他所有的本土厂商都严重依赖国外上游资源和技术专利,自己非常缺乏关键性的技术专利自主,跟燃油车的状况没有什么不同。

  好在电池这一块本土做得还不错,让对外依赖性显得不那么突出。电机这一块差距也不大,可以追赶上去。但涉及自动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对外依赖度高达95%,情况比燃油车更严重。

  仔细盘点,除了比亚迪三电实现自主,混动技术实现自主之外,吉利极氪、广汽埃安两大热门电动车采用的都是日本电机,电控芯片、智能驾驶交互芯片、路况信息处理芯片和多媒体芯片都来自国外,那么基于这些国外芯片的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方案也不过是现成拿来做针对性改良。

  不光是吉利和广汽,本土车企哪一家不是如此?长城跟高通合作又有什么稀奇呢?难道长城这些企业能自己生产芯片自己做电控?造车新势力就更不用说了,完全就是靠资本运作在支撑,真正占领中国市场的是高通、英特尔、英飞凌、英伟达这些企业,国内的地平线、华为海思有几家在用?

  所以所谓的新能源时代中国汽车技术赶超欧美目前就是手机行业的翻版,产品力还不错,跟欧美新能源车比品质上还更有优势,但电控核心甚至整车动力系统设计都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严重依赖国外上游核心部件供应。

  比燃油车处境好的方面就是可以采购到国外最新的技术和配件,不像燃油车在三大件上被专利壁垒卡得难以追赶。

  电动车好的一方面是被国外卡脖子的可能性和损失比手机低得多,但也更容易造成车企更依赖资本而不是技术研发,反正好东西花钱就能买到,何必自己瞎费功夫?

  然而今年的芯片短缺给这些车企造成了较大困境,长城部分新能源汽车因为没有芯片停产,吉利极氪停止了预定并开始提价。市场上车规芯片不但很难买到,价格更是涨了几倍。

  更要命的是,因为对上游的严重依赖必然导致成本控制相当困难。为啥极氪、智己、蔚来、小鹏、理想、岚图、极狐以及其他本土车企高端新能源车都是大型轿车或者全尺寸SUV,都是豪华车定位?追求市场定位上的突破只是一方面,因为核心部件技术普遍外购导致成本控制困难更是主因。

  这些车都在对标特斯拉,力争规格和品质上超越特斯拉,但特斯拉做为能够主导上游定价的企业,采购价格优势不是国内企业能比的,更何况特斯拉整车制造成本控制极其出色,在中国市场上打豪华品牌定位的价格战无人能比。27万的Model Y摆到市场上,消费者们怎么选?

  未来几年必然是新能源汽车的风口,只要营造出口碑,顺利成长不是难事,在特斯拉的带领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会有一个大发展。但最终决定一个企业能否屹立不倒的,只能是市场形象和利润,而决定市场形象和利润的关键因素是技术水平。

  跟国外的燃油车厂商不同,特斯拉在技术上并不占明显优势,它的市场形象大于它的技术能力,这使得特斯拉并没有本田、丰田、大众和BBA那样的中国市场控制力,本土新能源车突破特斯拉这个天花板的难度比超越传统燃油车世界巨头要小得多。

  但归根究底还是一个问题:中国车企在新能源赛道上能把握到多少关键性的先进技术?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利用自主研发能力打造自己的先进领域并有效控制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要知道目前在新能源赛道上实现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并在某些领域实现领先的仅有比亚迪一家,而比亚迪的问题在于技术上的独立和领先并没有转化成良好的市场形象,销量上不去就难以做到成本控制最佳和利润最大化。

  比亚迪是最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努力辛勤耕耘的厂家,但过去十年并没有因为技术水平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也没能在成本控制方面显现出优势。新能源车高昂的价格很难让多少人付出豪华车的价格去购买,几十万买特斯拉是非常显身份很有面子的事,买比亚迪有什么?不被嘲笑就是万幸。

  到了DMi,比亚迪的成本控制优势才显现出来。利用新的技术能力做减法,尽可能简化发动机周边和电动机动力系统,甚至去掉了变速箱,保证充沛动力的同时尽可能结合燃油车和电动车的优点,打造出基本没有短板的混动车系,一举超越丰田和本田,实现了技术能力和成本控制方面的全面领先。

  市场对技术领先的反应从来都是清楚的,DMi的热销无懈可击,不存在任何偶然因素。在此基础上,比亚迪还要重塑性能车型DMP,必将继续扩大领先优势,强烈冲击传统燃油车市场。

  对比亚迪来说,这是多年技术领先研发和积累水到渠成的事。但专利这东西具有排他性,后进的企业想要绕过这些核心专利就困难了许多,不能像比亚迪那样干净利落地做减法,因而也就在成本控制上更加困难。长城和奇瑞不得不保留变速箱,还得把臃肿的东西描述成自己的特色。长城和奇瑞能在多大程度上绕开领先者的专利还不清楚,起码两家是煞费苦心琢磨了丰田的混动技术的,想来对比亚迪研究得也够透彻。

  不管如何,长城和奇瑞总算有了自己的技术,但电机和电控的短板必然造成明显的木桶效应,两家的混动车很难做到比亚迪那样的极致。奇瑞的DHT还看不到,长城的玛奇朵倒是可以做比较了,从发动机效率到三电的规格效能都不能跟DMi相比,优点更多依赖特定场合来显现。

  不甘落后的长安和匆匆表态的吉利干脆就是把欧洲厂商的半吊子混动换个名字拿来发PPT,技术研发或许刚刚走上正轨,怎么绕开别人的专利还要拭目以待,或者干脆买现成的?

  混动车技术路线能走的也就两三条,其余都是画蛇添足,所以大部分厂商干脆直接搞纯电动,不想落入过渡期的技术陷阱。而纯电动基本上就是手机厂商的模式了,上游资源拿来拼接,自己只负责整车设计,甚至都不用自建工厂,租用生产线就成。

  轻生产重服务,似乎是未来纯电动车发展的趋势。但只搞设计组装,核心技术全靠别人真的就能在赛道上胜出么?手机同质化已经是严重问题,电动汽车呢?论设计谁又能比谁差多少呢?

  靠设计组装就能建立起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优势?只要眼光不差都明白这是胡说八道。

  没有核心技术,没有核心技术支撑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利润,所谓的超越就是痴人说梦。